咨询热线 : 023—67652993
会员登录
卡 号: 密 码:
政策资讯 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政策资讯> 查看详情
强基计划,优考教育深度解读来了!时间:2021-03-12 23:13:38

教育部“强基计划”发布,悬而未决的自主招生政策改革终于落地。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在定位、选拔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诸多创新设计。...

教育部“强基计划”发布,悬而未决的自主招生政策改革终于落地。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在定位、选拔培养对象、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诸多创新设计。
 
    本文对政策文件进行逐层剖析解读,并为高中生升学规划提供建议。对中学、老师、家长及考生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请反复研读。
 
强基计划政策剖析

本节从招生对象、招生专业、试点高校、招生方式、考核方式、录取方式及培养模式几方面对强基计划政策逐层剖析。
 
1、招生对象


强基计划主要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解读:《意见》中对强基计划的招生对象有明确说明,即「综合素质优秀」及「基础学科拔尖」两种类型。
 
这种政策的变化是在“意料之中”的。原自主招生的选拔方式打破传统高考的“唯分数论”和“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为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人才提供多一条出路,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招生学科过于宽泛”、“虚假报名材料”等问题。强基计划以综合素质优秀为主,学科特长为辅的设计显然更加合理。
 
2、招生专业


 
(1)范围:聚焦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以及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2)具体专业: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
 
3、强基计划试点高校


 
强基计划起步阶段在36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展开试点,名单如下。随着计划的推进和政策的成熟,未来很有可能在更多高校进行招生。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4.招生流程

 
强基计划在招生流程设计上有很大变化,在高考出分后划定考试资格名单并组织考核,在其他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录取。
 
优考教育专家提醒:这种流程的设计并非首例,我们在浙江、上海综合评价中能看到很大相似点,尤其是上海。在具体实施政策没有出台前,老师和家长可以参考上海现行高考录取模式多做研究。
 
此外,政策规定:“对于极少数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考生,有关高校可制定破格入围高校考核的条件和破格录取的办法、标准。”破格录取考生高考成绩可达一本线,对于不够竞赛保送资格的考生而言依然有非常大的诱惑力。
 
5、考核方式


 
报名强基计划考生,须参加高考,并在高考出分后参与校测。校测包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6、录取方式及批次


 
高校将考生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依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其中,高考成绩占比不得低于85%,依据文件解读校测成绩占比15%,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由高校在招生简章中公布。
 
依据文件规定,强基计划录取名单应在提前批次录取开始前完成录取备案,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因此可以推断今年各省市高考录取时间会进行相应调整。
 
7、培养模式

强基计划服务国家战略,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所以在人才培养层面有很多创新举措。单独制定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推免、直博、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几个关键问题的问答

1、强基计划的招生范围是面向全国的吗?


 
答:依据教育部政策文件:“合理确定在各省(区、市)的强基计划招生名额,并在各省(区、市)的分省计划中安排。”可以预测强基计划是面向全国招生且是分省制定计划招生。另外,除中国农大、中央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外,其余33所学校在2019年自主招生中均面向全国招生,具体以后续高校简章发布为准。
 
2、强基计划的招生计划是多少,高校普通招生的名额是否增多?


 
答:未入选强基计划的54所原自主招生高校,随着自主招生的取消,预计可能会增加其他的招生方式,如综合评价等。如未增加其他招生方式,那普通招生的名额增加是一定的,对裸考生将是利好消息。
 
3、强基计划发布后,原有的综合评价招生方式是否取消?


 
答:2020年强基计划针对36所双一流高校进行,而往年举行综合评价招生的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在本文件中没有提及,而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开通了2020年综合评价报名通道,因此基本可以判定往年传统的综合评价招生途径依然存在,后续还等官方通知出台。
 
4、北大博雅和清华领军是否取消?


 
答:领军博雅招生原则上属于综合评价的招生方式,但是录取方式却采用的是和自主招生类似的降分录取模式。是否会直接受到强基计划的影响,在此次的政策文件中也未明确说明,还需看后续的政策通知。
 
5、综合素质评价报告有何作用?


 
答:实施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曾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均提到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在此次的强基计划中政策中,已明确提出最终的录取成绩由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等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并由高校认真研究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办法,并在招生简章中提前向社会公布。
 
关于新高考趋势预测及备考建议
关于新高考趋势预测及备考建议
强基计划政策发布,自主招生的终结,新高考改革进入加速时期。未来新高考趋势如何?家长和考生需要如何来应对和准备?基于多方渠道获悉的信息,就未来新高考形势及备考给予以下几点建议:


 
1、强基计划建议参加,是进入顶尖高校的重要途径


 
原有自主招生的主要焦点在于高校招生环节,招生与培养脱节。而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强调拔尖创新人才从选拔到培养两个阶段。
 
显然,强基计划改革更先进,更优化、更落地。另外,参与的高校全部都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每年高考关注度最高的一批院校。
 
在现有高考区分度降低的趋势下,强基计划这类特殊招生必定是顶尖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建议有条件的考生一定要参与。
 
2、竞赛和综合成绩需平衡,缺一不可


 
在强基计划录取方案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85%。为此,很多家长和考生纠结,到底要不要只攻综合,放弃竞赛。
 
建议竞赛和综合成绩需平衡,两者缺一不可。虽然综合成绩是入门条件,但在高校考核中,为选拔出高校意向的基础学科拔尖考生,选拔测试通常会加大难度,偏向竞赛风格和方向,没有良好的竞赛基础很难在考试中胜出,如:每年北大、清华、中科大、上交大等名校自主招生,考试试题都以竞赛试题为主,且大部分难度都达到了竞赛复赛水平。
 
3、对2020届家长和考生建议


 
①建议能报名参加的一定报名参加,新兴的选拔形式,也是多一次进入名校的机会。在高考成绩优异的情况下,强基计划无疑是锦上添花。
 
②保持综合成绩优秀,强化学科素养能力拓展。综合成绩是高考的基础,但学科素质能力则是参加强基计划的核心优势,在高考文化课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需要做好竞赛素养的拓展。
 
4、对2021届家长和考生建议


 
①提前学习研究政策刻不容缓。近几年,高校招生政策一直处在改革调整状态,如提前不做关注和研究,很容易出现临时抱佛脚,仓促准备的情况。一旦准备不足,都跟考生的报考带来直接影响,所以,提前学习研究政策必不可少。
 
②竞赛、综合成绩仍须双管齐下。不管政策怎么调整,选拔的核心不会变。
 
优考教育提醒,不管是以前的自主招生还是现有的强基计划,优秀考生的路径永远是综合、竞赛两条路径,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③提前进行生涯和学业规划更加重要。在现有政策及新高考实施趋势下,考生需提前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提前了解和关注意向高校、专业及选拔路径要求,因此生涯规划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已经刻不容缓!
 
强基计划和自主招生政策对比
 2020年强基计划落幕已久,对于强基计划2021届家长和考生依然报有很大怀疑态度,明年到底该不该报?强基计划实际培养如何?针对该政策,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年的“过来人”的一些看法及大学的一些看法。



 
2020强基计划多校补录



2020年新生入学后,多校发布补录通知,从学校发布的数据来看,多校补录近一半的人。还有多校没有公布补录人数。除了清北,其他学校几乎都没有招满。为此,很多人都说强基“遇冷”。
 
2020届学生对强基计划态度

类型一:主动放弃型
武汉十一中高三考生李某童的案例,就是部分考生的缩影。
今年5月,李同学和班里几位同学都报了“强基计划”,李同学报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的物理学专业。
高考成绩公布,李同学考了684分!超过北京大学医学部录取线。
李同学和家人商量后,放弃了清华大学“强基计划”物理学专业的面试机会,最终填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并被顺利录取。

类型二:十分热爱型
考生一:
“既有荣誉感也有使命感。”在北京大学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就读的郝文琴来自湖北省潜江中学,她说选择医学是高一就种下了种子。
当时,潜江老乡、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学者刘珏来校讲授自己的从医经历,给了她很深的印象,当时她就下决心读基础医学。今年2月疫情期间,她发现刘珏还是最年轻的全国新冠肺炎防控专家组成员,奔波在湖北抗疫一线,这对她触动很大。
今年5月,郝文琴报考了北大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最终以678分的高考成绩实现了梦想。郝文琴告诉记者,有强基计划这么好的平台,一定会有好的科研前景,争取能为国作出贡献。
北大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班辅导员杨恩策介绍,北大强基计划基础医学专业不惟分数论,看重志向,单独编班,选择强基计划就是选择当民族复兴的基石,发展没有上限。
考生二:
徐方维来自河南商城县,他所在的商城高级中学,70人的班级上,10多人报名了强基计划,他是唯一走到最后的。
他回忆,当时班上很多同学准备报强基计划,都觉得这个跟过去的自主招生相似。班主任老师则一再提醒,该计划只适合成绩拔尖的学生,录取时高考成绩要占85%。
这样,班上最终有10人报名。高考结束,徐方维考了675分,8月4日面试也取得了93分的好成绩,超过华中科技大学在河南669分的强基计划录取线。对于自己能被录取,徐方维相当满意。

类型三:盲目型
因为没弄明白强基计划和过去自主招生的差别,报考兰州大学强基计划的丁睿松未能入围,最终上了西南交通大学。高中就读于武汉二中的丁睿松平时成绩有600分,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能圆自己上985名校的梦,但刚进入高三便有自主招生取消的消息传来。丁母向记者说,今年初,教育部公布了强基计划,让一家人又看到了希望,很快让孩子报了名。
丁母盘算,强基计划高考成绩占85%,面试成绩占15%,比照兰州大学过去在湖北省的录取线,儿子正常发挥应该够线了。但兰州大学强基计划湖北录取线公布后,她傻眼了,都到630分以上了,她这才明白强基计划并非过去的自主招生。

类型四:弯道超车型
今年5月,刘订均和班上40多名同学一起报了强基计划,他填报了浙江大学基础物理学专业的强基计划,因为高考分数未过线而未能入围,以652分被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规划专业录取。进校报到第二天,得知华科启动强基计划二次选拔,他毫不犹豫报了名。
刘订均介绍,华科物理学专业强基计划有5个名额未录满,补录通知下发后校内有50人报名,通过笔试后20人进入面试,从中选取了5名学生,他是其中之一。他高考志愿也填报了华科物理学专业,该专业录取分数653,他以1分之差落选。


 
学校对强基计划的态度


华中科技大学:“明年应该不会再出现补录的情况。”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副院长吕京涛教授对出现补录有些诧异,同时也认为,今年是强基计划推出首年,还在探索,明年就会好起来。事实上,该校物理学强基计划补录5人,是该校最少的,其他专业补录相对更多。
武钢三中校办主任刘江华:“今年武大、华科强基计划的入围线远高于学校录取线。”武大、华科在湖北的强基计划入围线比普通线高出10多分,“高这么多分,一些考生转而选择其他专业。”
刘江华分析,有些考生和家长看重升学和就业,对强基计划认识不到位,报考只将其作为备胎。“明年强基计划应该增加一些限制性条件,避免今年出现的这种摆荡。”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发展规划处处长徐绍红:也关注到“强基计划”招生先热后冷的变局。他认为主要原因并非是招生规则,而是源于家长和考生对基础学科认知的偏差,简单地把基础学科专业归为“冷门专业”。基于这种认知,基础学科招生“遇冷”成为普遍现象,即便对名校也是如此。
“要遵循基础科学的发展规律,优化科研人员的评价体系,让他们不担心没有用武之地。”徐绍红表示,解决这个问题是个系统工程。他建议国家实施更多具有基础性、前瞻性和显示度的重大科学计划、重大科学工程,以此拉动对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的需求。
更为重要的是,要优化学术评价机制,切实破除“五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有别于应用学科的职称晋升和待遇保障制度,鼓励基础科学领域人才“板凳甘坐十年冷”,真正让考生和家长体会到学习基础科学有前途,从事基础科学创新光荣。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志勇教授:强基计划改革立足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需求,突出基础学科支撑引领作用,培养未来领军人才。相比以往的“择分”,强基计划的“择志”色彩更加鲜明。
深入推进强基计划,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在中小学教育中,要加强高校与中学教育的衔接沟通,通过开设高中学生发展指导课程、开展咨询活动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生涯规划指导,引导学生结合国家发展和自身成长,树立远大理想。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理事、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别敦荣教授:认为就业好、待遇高的专业有吸引力,对家长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基础学科成才需要的时间更长,就业面的选择又窄一点,这是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特点,招生改革要更有针对性。
别敦荣表示,强基计划明年会如何,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强基计划要达到目的,必须探索一条中国拔尖创新人才选拔与培养的路径。
未来强基计划会如何?


针对2020年强基计划“遇冷”情况,多人对未来走向进行预测,目前预测主要分三种:
1、近几年可能保持稳定。2020年只实施了一年,近几年再进行大调整的可能性非常低,保持稳定的概率会比较高,此外,目前的高要求、高标准自动将功利性强的学生排除在外,剩下的学生大多符合强基计划“择志”要求。
2、政策应该会进行调整。只是调大调小的问题,未来可能会开放更多的专业、投入更多的招生计划、招生可能会根据学生的情况设置不同的门槛。此外,国家可能会根据强基计划设置配套的出口等,改善目前基础学科培养出口、就业整体环境,如待遇、科研扶持等等。
3、观望中。强基计划实施后,其结果让很多人没有预料其结果,很多大学也没有做最新的概述。未来到底走向如何,都在观望中。
 

返回列表
上一篇:一图读懂《2021重庆新高考实施方案》 下一篇:怎么考?怎么填?怎么录?优考为你解读《实施方案》